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年生于四川省宜宾县一个富裕之家。她有五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儿,她自幼天资聪敏,备受家人宠爱,就形成一种倔强、爱打抱不平的性格。她的大姐夫郑佑之是中共*员,经常带回来一些进步报刊让她看。年,由郑佑之等人介绍,赵一曼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年在宜宾女中读书期间转为中共*员。这年11月,经中共*组织推荐,赵一曼报考武汉中央*事*治学校(*埔*校武汉分校),被该校女生队录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校女学员。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变后,大革命跌入低潮。武汉形势全面恶化,女生队被迫解散,赵一曼辗转来到上海,并同*中央取得了联系。9月,赵一曼由*组织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年4月,经*组织批准,与校友、中共*员陈达邦在莫斯科结婚。当年10月回国。年1月赵一曼在湖北宜昌生下一个男孩,起名“宁儿”。
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央为了加强东北的反帝救国斗争力量,决定派一批干部去东北工作,赵一曼主动请缨。她与丈夫陈达邦的妹妹陈琮英(任弼时的夫人)商量后,忍痛将宁儿送到湖北武汉陈琮英的堂兄家里,托他抚养。临行前,赵一曼将她与儿子唯一的合影寄给了家乡的好友郑双璧,请她将照片转交给二姐李坤杰。
年春,赵一曼到东北从事秘密抗日活动。当时东北形势非常残酷,地方*、团组织接二连三遭到破坏,不断有共产*人被捕。年7月,赵一曼奉调到黑龙江省珠河(今尚志市)担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并以县委特派员的身份开展游击区工作。年秋,她担任东北人民革命*第三*二团*治部主任,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威震珠河。
年11月14日,在珠河县第三区春秋岭战斗中,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包围,她让团长带队突围,自己担任掩护,战斗中她左手腕中弹负伤。11月22日,赵一曼在山中隐蔽养伤时被敌人发现,在迎战时,她左腿受伤,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当时,日*就对赵一曼进行了拷问,但一无所获。后来,日*将赵一曼关押到哈尔滨。由于赵一曼伤势恶化,日寇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医院监禁治疗。住院期间,赵一曼曾在看守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医院,但在距离抗日游击区仅剩20里的地方,不幸被追捕的日伪*警抓住。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亲爱的我的可怜的孩子:
母亲到东北来找职业,今天这样不幸的最后,谁又能知道呢?
母亲的死不足惜,可怜的是我的孩子,没有能给我担任教育的人。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你的父亲到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步着他的后尘。我的孩子,亲爱的可怜的我的孩子啊!
母亲也没有可说的话了,我的孩子要好好学习,就是母亲最后的一线希望。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赵一曼既是一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女英雄,同时也是一位善良的母亲,在被日寇押赴刑场的途中,她给儿子写下了两封遗书,成为共产*红色家书的代表作。
作为母亲,赵一曼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守在儿子身边,共享天伦之乐,可是国难当头,就要有人站出来,就要有人走上前线,用血肉之躯抗击敌寇。她毅然选择了离开家庭和儿子,走向危险的战场,甚至牺牲宝贵的生命。爱国爱家,先国后家,这就是一位共产*人心中的家与国。
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说:“我们刚刚隆重纪念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那些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敢于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前一段,我再次看了一些抗战家书,的确感人至深。”接着,他深情朗读了赵一曼这两封家书的主要内容,然后指出:“这些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应该编辑成册,发给广大*员、干部,大家都经常读一读、想一想。”
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日寇使用各种酷刑加倍摧残她,但她始终不渝,毫不动摇。敌人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最终决定把赵一曼押解到她曾战斗过的珠河县处死。8月2日在押送途中,赵一曼感到死亡迫近,从押送的职员处借了笔和纸,希望给她的儿子写一封遗书。
此时,赵一曼希望这封遗言能转到宁儿的手里,表达她作为母亲的遗憾和对儿子的希望。然而,她也清楚地意识到,首先看到这封遗言的是杀害自己的敌人,这些残酷而暂时强大的敌人,也许会拿着她的遗书,去寻找和迫害她的宁儿,于是,她拿起笔,又另写了一封与她被捕后编造的假口供一致的遗书,看起来好像是余言未尽有所补充。
年8月2日,赵一曼在珠河县小北门外英勇就义,时年31岁。
在新中国成立后,赵一曼的二姐李坤杰一直在打听妹妹的下落。后来,李坤杰把这张赵一曼抱着儿子的照片寄给了曾任满洲省委组织部长的何成湘,何成湘看后说这就是赵一曼。为弄清此事,何成湘专程来到四川宜宾烈士的家乡进行调研,最终核实了烈士赵一曼的身份。年,陈达邦带着儿子陈掖贤(宁儿)踏上了开往黑龙江的列车,在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烈士的事迹展后,陈掖贤用钢笔把母亲的第一封遗书抄在了笔记本上。
如今,宁儿也已去世。年宁儿手抄的家书,传到了赵一曼的孙女陈红的手上。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我心永向*:家书里的百年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