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正文
记高邑县十大杰出青年、县广电局副局长刘兴国刘兴国(左三)慰问贫困户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高邑县广电局副局长刘兴国十分喜爱的当代诗人艾青的诗句。十多年来,刘兴国同志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在宣传战线上兢兢业业、开拓进取、无私奉献、扎实工作,用一片丹心和对*的无比赤诚,写下了一个个光辉的篇章,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历经磨炼始成才童年是美好的,也是难忘的,然而刘兴国的童年却是艰辛的。刘兴国年3月出生在高邑县西部北焦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六口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庭。孩子们都还小,都等着食物充饥。从他记事起,父母就不知疲倦地劳作着,那时父母除了正常上工,还要抽出中午时间拉着排子车去地里打草汉*,卖给生产队以便多换些工分,否则就挣不到足够工分养家糊口,即使这样日子也是过得紧巴巴的。懂事的兴国在他幼小时就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如割草、喂猪、喂兔、放羊等活样样都干。童的他备尝生活的艰辛。
劳动之余,父亲便坐在昏*的煤油灯下看书,实在没有什么可看的,他就翻看学生用的《新华字典》。因为父亲在解放前上过几年有一些古文底子,有时,他也给孩子们讲一些浅显的唐诗宋词和(古文观止》上的文章,从小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这时的刘兴国就会静静地伏在父亲膝下,托着下巴眨着明亮的眼睛认真地听着,心里便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这便是刘兴国从小受到的最初的文学滋养。
刘兴国自幼爱好读书。等到了小学三年级,他已经认识一些字了,自己就找一些东西来读,当时课外读物很少,他就找来《岳飞传》、《杨家将》、《三国演义》、《平原枪声》、《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等连环画来读,他读得如醉如痴。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开始接触这些古今名著,并为书中生动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闪光的思想所折服,从而萌生了一个心愿:长大后自己也要写书。
在初中、高中阶段,尽管功课紧张,每个星期还要下地劳动,刘兴国仍然不忘读书。当时家里并不富裕,买不起书,只能东奔西跑借书来看,越是这样他越珍惜读书,每借到一本书,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贪婪地汲取着营养。为了练笔,他从初中就开始记日记,他的日记不是单纯的就事记事,而是描景状物、议论抒情,十八般兵器样样都用,因此日记写的色彩斑澜,异采纷呈,既有优美的路歌,又有诗一般的散文,还有笔芒锋利泼辣的小品文。通过记日记大大提高了他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为以后从事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在年这个丹桂飘香、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刘兴国终于如愿以偿踏进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在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刘兴国系统地学习了中外古今的文学知识,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花前月下、触筹交错中看不到他的身影,他专心致志、心无旁笃地邀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
为了锻炼自己的实际写作能力,他加入学校记者团,担任校广播站的记者,穿梭往来于各个系的师生之间,采写了大量的新闻稿件。每当晨曦初露,校广播站的播音员用优美的声音在播出他采写的稿件时,他就如饮甘酪,心里格外甜,这也算是他最初的成功吧。由于他工作努力,他在师专两年均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
年秋天,刘兴国学成归来回到故乡。由于他品学兼优,当时许多单位争着要他。而他却选择了有图书馆能看书的万城中学。当他毛遂自荐找到万城中学的李保林校长时,经过仅仅一次交谈,慧眼识人的李校长即被这个青年的才气所吸引,毫不犹豫地把他调入到自己磨下。随后李保林即对刘兴国委以重任,让这位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担任高一(59)班班主任并兼任高一、高二三个班的*治课教师,由于他备课认真,讲解生动,文学性强,深受学生喜爱。课余,许多教师聚在一起打扑克、下象棋或喝酒聊天,他却躲到自己的宿舍,独自一人专心研读《鲁讯全集》,一杯清茶伴天明。
机遇永远垂青于那些时刻准备的人。有些事看似偶然,但偶然之中显示着必然。刘兴国在教课之余,就尝试着写一些文章向报刊杂志投稿。小说、散文、诗歌他什么都写,不管能否发表,他只当是一次练笔。他相信,是金子总有闪光的那一天。
这年冬天,全县中小学开展了校容校貌大检查活动,万城中学在校长李保林带领下,师生共同动手清除垃圾打扫卫生,工作搞得如火如茶,使一个破烂不堪的校园彻底旧貌换新颜。刘兴国作为亲历者,亲眼目睹了广大师生在这次活动中不怕脏、不怕累的动人事迹。于是他以此为素材写了一篇文章,投寄给了当时的石家庄地区机关报《建设日报》编辑部。
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刘兴国的文章寄到报社,很快被一人看到。他就是原万城中学教师、后通过公开选拔被调到家注日授社任编辑的牛胜辰。适值高邑县委宣传部准备进一批人充实力量
县领导曾向他打听高邑县业余作者投稿状况,以便从中选拔人.他便向县委宣传部举荐了刘兴国,并给刘兴国回了一封信,说明了情况。
刘兴国和牛胜辰素不相识,但是作为一名编辑,牛胜辰善于沙里淘金,慧眼识人。看似不起眼的一封信彻底改变了刘兴国一生的命运,当多年以后,刘兴国遇到牛胜辰提及这件事,表示真诚感谢时,胜辰同志把这件事看得很淡,他说,作为一名编辑,这是他应该数的。胜辰同志这种施恩不图报的高尚品质深深打动了刘兴国,刘兴国将永远感激那些在前进的道路上向自己伸出援手无私关爱的人。
刘兴国当时不知哪来的勇气,拿着自己的习作(如何作一名优务教师》、《论加强学生的德育》两篇文章闯进了县委宣传部,把文章给了素不相识的部领导。当时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段士元、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春泽看后感到了文章写得不错,通过多方考察,一致同意把该同志调入宣传部。
刘兴国是一名教师,当时因为教师奇缺,出线十分困难,上级部门更是三令五申不得教师转行。因此,办理调动手续难上加难。为此宣传部部长上至县主要领导,下至文教、人事、组织等部门多方青走协调,苦口婆心微工作,才将刘兴国等3名同志调入宣传部。
在宣传部这个火热的婚炉里,刘兴国尊敬领导,团结同志,孜孜不倦,虚心学习,取长补短,*治理论和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文章也从豆腐块越写越长,份量越来越重。现择其重要者收目录如下:
——年11月2日,在(建设日服)头服头条发表(整视农村医疗障点坚持集体办置方向——高色县大力发展村级合作医疗》;
——年5月5日,在《建设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切实转变职能大力兴办实体——高邑县二十个行*部门向实体型公司转变》;
——年9月16日,在《河北日报》二版头条发表《村有乡管民主理财经济审计——高邑县创“三位一体”农村财务管理新体制》;
——年8月18日,在《石家庄日报》二版头条发表《不单单是农村财务管理上的创新——高邑县建立“三位一体”民主理财机制的调查》
——年6月17日,在《石家庄日报》二版头条发表《以民为本实干兴县——高邑县靠真抓实干密切干群关系》;
——年1月18日,在《石家庄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机制一活红红火火——高邑县水利建设推行股份制》;
——年7月20日,在《石家庄日报》经济专刊头条发表《三年翻了三番——高邑县蔬菜大市场迅速发展的启示》;
——年8月20日,在《河北日报》二版头条发表《高邑县建立村务督察站》;
......
随着学习的深入,采访面的拓宽,实践经验的增多,写作技巧的不断成熟,刘兴国笔下流出的东西越来越多。他用饱蘸激情的笔,全方位描绘这块土地上涌动的改革开放的热潮,深情地讴歌忘我工作、不懈奋斗的人民群众,讴歌县委、*府的正确领导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年成为刘兴国的写作丰收年。
——8月10日,在《石家庄经济日报》发表长篇通讯《众志共谱大路歌》,描写了交通局公路站长马进奔,带领公路站一班人艰苦创业为民修路的事迹。
—9月4日在《石家庄经济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擎起这方天》,记述了高邑县国税局长李成聚及其伙伴们为民聚财、无私奉献的事迹。
—9月20日,在《石家庄经济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满腔热血铸**》,记述了“孔繁森”式好干部、已故高邑县皮毛公司总经理曹不喜鞠躬尽痒创大业的事迹。
——10月12日,在《石家庄经济日报》发表长篇通讯《丹心铸就辉煌路》,记述了原西北营乡*委书记、现*协副主席、财*局长王建设带领乡*委班人扎实工作,励精图治,使一个落后乡变成先进乡的事迹。
——10月24日,在《石家庄经济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希望之光》,描述了新成立的地税局领导班子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建设一流队伍的事迹。
——10月底,在《石家庄经济日报》发表长篇通讯《铁肩担道义》,记述了高邑县人民法院院长张田灵秉公办案、不绚亲情的事迹。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爸三个桩。年起刘兴国开始任宣传部外宣科长、通讯科长,他手下相继增添了冯彦强、王英献两员干将,他们团结一致,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不仅出色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上稿任务,而且通讯科年年被市委宣传部、石家庄日报社评为通讯报道先进单位,刘兴国等三人也年年被评为市级优秀通讯员。
刘兴国的成功,来源于领导的支持和厚爱,在前进道路上的每一步,都包含着领导巨大的心血。你取得了进步,他们为你由衷地高兴;你遇到了困难,他们为你遮风挡雨,排忧解难,就好象严父慈母一样永远给你以温暖以力量。有一次,刘兴国同志在报道某局时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甚至惊动了上层领导,当时他心中压力很大,心里志志不安,就等着换组织的处罚了。然而当时压力比他还大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段士元同志,却没有批评他半句,而是把责任都揽到自己的身上,经过他多方努力,最后圆演解决了问题,这使刘兴国内心十分激动。刘兴国在任通讯科长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彦发更是大力支持他的工作,从人、钱、物上向通讯科倾斜。遇有急稿,张部长宁可自己不用专车,也要派车保证把稿件及时送到石家庄市日报社。到了广电局后,县委副书记赵x更是鼓励他在宣传工作上,要坚持“三贴近”,坚持正确的奥论导向。对他参与撰写的省电视台制作的招商专题片解说词,赵书记更是反复修改,并亲自召集有关部门和县领导进行认真研究,五易其稿,使之日臻完美。这更便他感受到县领导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领导的关心和厚爱,化为刘兴国前进道路上巨大的动力,激励着他永远向前,取得更大的成绩。
刘兴国慰问贫困户
寻找英雄的足迹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
如果说,炮火纷纷的战争年代,无数仁人志土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血洒沙场,造就了数不清的英雄,那么在和平年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潮中,同样会造就英雄。这些英雄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工作,创造出了惊人的业绩,他们不愧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发现这些英雄,返歌这些英雄,树立这些英雄,反映波澜壮阔的现实,深刻地生动地表现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是时代赋予刘兴国的历史使命,也是刘兴国作为宣传干部的职责所在。
年6月18日,河北省高邑县银星瓷厂厂长李更申去世,李更申在身患绝症后,仍念念不忘*的事业,念念不忘工厂利益,他*系国家之大业,情系工厂之事业,惟家庭之念无暇顾及。
刘兴国和他人顶烈日冒酷暑采访企业工人、李更申的家属、老领导,写出字的长篇通讯。《建设日报》头版头条以《银星之光》为题,11月24日的《厂长经理报》在头版头条以《留得清白在人间》为题进行了重点报道,《厂长经理报》还配发了本报评论员文章《让爱国、拼博、奉献精神大放光彩》。县委宣传部和经委联合发出向李更申学习的决定,并印制了多本关于李更申先进事迹的小册子,发给经委系统下属各个企业,在企业掀起了向李更申学习的热潮。
年,刘兴国在下乡采访途中,偶然得知在富村一中上学的胡荣清同学身残志坚顽强学习的事迹,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胡荣清同学当时才十一、二岁,母亲早亡。她姐妹众多,父亲在县城上班,无法照顾孩子,胡荣清就拖着残疾的双腿一边做家务,一边自学,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富村一中。刘兴国经过深入挖掘、采访写成长篇通讯《迈出强者的足音》、《她的未来不是梦》,分别在5月31日《建设日报》,《初中生周报》发表。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奇葆在看过胡荣清先进事迹后,提笔批示:胡荣清身残志坚、事迹感人。并因此获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特别助学金,县委宣传部还与团县委联合发文做出向胡荣清同学学习的决定,并在县委礼堂召开胡荣清事迹报告会,多名少先队员聆听了报告。胡荣清成为全县少年儿童学习的楷模。河北日报记者还现场采访了胡荣清同学,她的事迹被登在了《河北日报》上。胡荣清因此被团省委评为优秀共青团员。
年9月28日,河北省职工劳动模范、高邑县火化场场长谷文学因意外事故去世,谷文学在火化场一干就是20年,他在工作中不怕脏、不怕累,干一行爱一行,关心他人,胜过自己,是民*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意法得知谷文学情况后,马上派刘兴国同志到火化场采访。刘兴国克服路途遥远,思想恐惧等因素,认真采访,反复修改,写成长篇通讯《生命烛光照人间)于年11月22日、23日分别在《石家庄日报》、《石家庄经济日报》发表,并引起了当时的县委主要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