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潮州木雕艺术发展历程
TUhjnbcbe - 2021/7/6 19:42:00

1.经济发达,商业昌盛,仕宦贤达众多,衣锦还乡时,造祠建宅;为潮州木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潮州自秦朝至清代,均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是粤东的*治、经济、文化中心。潮州(这里指大潮汕)有山、海、平原兼备的优势,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土地肥沃,适合种植水稻和经济作物。潮州濒临南海,气候宜人,商业繁荣,手工业鼎盛,到宋代商贸活动已相当活跃,已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古来有圣迹,从此识前贤。”自唐朝至清代,潮州出了数百位仕宦名人,唐宋间的“潮州八贤”,即唐代的赵德,宋代的王大宝、许申、林巽、刘允、张夔、卢侗、吴复古,还有刘昉、刘景、许闻晦、许珏等名公巨卿、宰相、驸马。明清两代,潮州更是人才辈出,灿若星河。廷臣比较突出的有兵部尚书翁万达,礼部尚书盛端明,户部侍郎林大春,礼部侍郎、工部尚书*锦、*奇遇,兼礼部、兵部尚书郭之奇,大理寺卿周光镐,太常寺卿林熙春,还有御史薛侃、杨琠,按察*国卿等。他们在朝廷做官,当他们衣锦还乡时,为光宗耀祖,便大兴土木,造祠建宅,将自己的生活追求、文化理想、人文修养都融入到这些建筑中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现在尚存的古代府第,比如现已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北宋治平元年许驸马府,有被誉为“三达尊”的明礼部尚书*锦的府第,有明末御史辜朝荐的“红栏杆”府第,有嘉靖状元大钦的“状元府”,有澄海隆都明状元先生府第,有明揭东龙尾镇九*镇国*府,以及清总兵卓兴府第,清广东水师提督方耀府第,清大臣丁日昌府第,同时留存民间的一批不知名的明代官宅,如率厝巷一号等,足见宋、明时代的宅第建筑是以仕官贤达为主所筑造。

2.潮州是著名的侨乡,华侨为了光宗耀祖,显赫乡里,攀比建造豪宅、祠堂成风,为潮州木雕生产提供了建不完、做不尽的工程。

???潮州地处南海之滨,背山面海。海运早开,唐代潮州(海阳)外国船舶已有到潮州口岸停舶装卸易货,也有潮人抵达通罗(泰国),宋、元两朝,潮州对外交流更趋频繁,《宋史》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五年,潮州言三佛齐国藩商李浦海海船飘流60日到潮州。宋、元、明朝代,海运发达,使得更多潮州人有可能以商贸为业,藉此移民东南亚呈现热潮。清代乾隆年间,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有着悠久海外贸易传统的潮州商人。在*府的许可下,打造洋船,从暹罗转运稻米进口,从中输出移民劳力。据统计,道光三年,侨居暹罗的潮人有44万人,咸丰四年增至万人,清光绪三十年至民潮人旅居海外乘搭的“红头船”

国二十四年出国侨民到东南亚达万余人,难怪现在的潮汕,这里几乎家家与旅居海外的华侨有关系,现今潮汕本土约万人口,而海外华侨也达万人口。旅外的华侨,他们发扬中华民族坚苦卓绝、埋头苦干的精神,艰苦创业,为定居地的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作出巨大贡献,反过来,他们富有的经济实力,自然促进了潮汕商埠的繁荣。

纵观潮州(潮汕地区)建筑史上的两次最大规模的建设时期:一次是以清代经济最繁荣、发达的康乾朝代,另一次是清末至民国初期(截止抗战前),这两个鼎盛时期修建的祠堂、大型民宅数以千计,很大程度上是凭借着华侨与商人的财富而促成的。

海外潮侨的道德观与中国人相同,以儒家思想为根源,讲究行“孝”,崇拜祖先以及热爱乡土的观念甚强。多数人崇信神灵,参拜祖宗,认为是祖灵的庇佑福荫,不少宗祠春冬致祭,“绵延祖德”,“光前裕后”。随着潮商、潮侨在世界的崛起,财力也日渐雄厚。早期的华侨富裕者,往往以归故乡为荣,炫耀梓里最直接的方法是建房子,建了房子也可作为日后回乡居所。许多富有的华侨、都愿意建大厝、祠堂、书斋,完成人生大事。华侨在海外有了积蓄,往往寄款回家建筑新房屋,以示在南洋发财的荣耀,这成为潮汕侨乡的民风之一。例如侨乡潮安县龙湖镇银湖村,新加坡华侨吴庆逢于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十二年(-年)在家乡建筑厝屋8座,其中“尚志”书斋1座,祠堂2座,住宅5座,总面积平方米;光绪三年至十三年(-年)在攀比成风之下,同村的吴庆腾也盖厝屋6座,称“指南轩”、“爱日居”书斋2座,广芝公祠1座,住宅3座,总面积平方米,接着,新加坡侨商吴声锦和暹罗侨商等相继兴建厝屋,使银湖村于19世纪末便出现侨房林立的特色。与银湖村相连接的浮洋镇,一镇就有94座祠堂,不能不使人感到华侨资金实力之雄厚。华侨建造豪宅,必建祠堂,也为荣宗耀祖,显赫乡里,标榜孝义。在潮汕农村,普遍一村建几座祠堂,是常见之事。例如揭阳乔西村,现有人口人,而旅居海外华侨,则超过1万人,海外寄钱建祠堂有十几座。潮安县金砂乡的从熙公祠,是旅居马来西亚华侨陈旭年先生于清道光十七年汇入侨资兴建,工程持续14年,耗资26万大圆。这些华侨巨贾,他们眼界较开阔,对事物的认识有着新的价值观念,有雄厚的资金支撑着,让潮州木雕艺人可以不计时日,只求标新立异,精雕细刻,将自己的技艺淋漓尽致地发挥。细腻精巧,繁而不乱的多层次镂通雕刻技艺,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发展提高的。有人说,潮汕农村建祠堂、庙宇最少达到1万座以上,实难以统计,唯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农民从祠堂、神龛折下的木雕作品向海外销售期间,广东省文化局为保护这些优秀木雕艺术品,拨专款收购时,竟达到3万余件,可见明清二朝建造的木雕工程是何等巨构。

祠堂构件

3.潮人聚族而居,崇信神佛,家家设神龛,村村建神庙,供神、酬神、游神活动,蔚然成风。

???潮人的思想观念,自南宋儒学南移,对潮州产生重大影响。到明代正德、嘉靖年间,阳明心学风行潮州。在来潮官师和本地士绅们的努力下,以礼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渗透到乡村基层社会。追源溯本、荣宗耀祖的观念为潮人普遍接受。明末清初,倭寇入侵,海盗横行,潮州经历了几十年的动乱,居民多聚族自保,建筑宏伟大宅第、建寨、建围屋,宗族观念也由始而强化,宗族组织成为控制乡村基层社会的最重要力量。作为血缘关系标志的祠堂和某些作为地缘纽带标志的庙宇在乡人心目中,有着崇高而重要的地位。在群众信仰中,以神佛占多数,仅神灵名目繁多,有同全国一样供奉的神,有外地传入的神,更有潮人独创之神,林林总总十余类,几十名目之神。潮汕百姓也普遍信奉佛。佛原是西域传来的宗教,僧尼拜佛不祀神,但百姓都作为神看,既拜佛也奉神,敬祖、拜神、酬*,形成一项地方俗信活动。多数人崇信神灵,认为得到神佛庇佑福荫,才能安康发财。民众在这种思想观念之下,使雍正、乾隆以后,修祠建庙,在潮汕地区蔚然成风。潮汕地区供奉的三山国王神庙多达多座,农村每一个自然村建三、五个庙宇是正常之事,有“村村建庙宇,家家设神龛”(供奉神像和家族神主牌)之习俗,何况,每年春祭,村村必供神、酬神与抬奉诸神游巡,促使潮州木雕神器装饰品的飞速发展,达到神器装饰品的品种繁多,款式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为国内各地的木雕所罕见。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潮州木雕(拜神用品)

4.文化独特,丰富多彩的姐妹艺术,促进了木雕的发展。

???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逐步融合,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潮汕文化,潮汕文化与广东其他地区相比,自成一体,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被专家、学者们誉为“文物的宝库”,广东省“中原古典文化的橱窗”。唐床时期贬潮或到潮的有十位宰相,其*绩、声望、学风,势必带来影响。潮州教育的发展,始于唐而盛于宋。宋代以后,庠序日兴,文风甚盛,第进士者衮衮相望。据清乾隆周硕勋《潮州府志》载,唐代潮州登进士只有3人,而宋代潮州登进士者达到人,明朝登进士者为人。另据《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载,宋代广东参加全国正奏进士科考试登皇榜者共人,潮州籍96人,是广东以至全国进士及第较多的州府之一,列全省前茅。其中建炎二年(年)戊申科。广东登进士14人,潮州籍8人;淳熙四年(年)丁酉科,广东登进士3人,全是潮州人;淳祐七年(年)丁末科,广东登进士12人,潮州籍8人;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广东登进士10人而潮籍占7人。又据《潮州志·艺文志》经、史、子、集四部类辑录书目,自唐至近现代,潮人著作凡种,其中集部诗文著作共余种,足见潮汕历史上确是云蒸霞蔚,菁华翕聚,人才辈出,著述丰赡,确为无愧于世的岭海名邦。另一方面,潮州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潮剧、潮州音乐、潮州歌册、舞蹈、石雕、竹雕、泥塑、美术瓷塑、通花瓷雕、花灯、纱丁、木版年面、民间墙画、佛画、剪纸、香包、金银饰品、锡器、漆器、金漆画、潮绣、抽纱、戏曲服装等40余个工艺门类,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较为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潮州木雕艺术的发展和相互借鉴,起了促进作用。

对潮州木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印书业中的插图版刻、与民间戏剧的故事情节和舞台造型。

关于插图版刻对潮州木雕的影响,有一个实例。澄海南溪乡赵氏宗祠保存有一副乾隆年间制作的漆画屏风,画屏四周用木雕装饰。由于屏风厚度的限制,木雕采用浮雕和透雕结合的手法。拿这些木雕跟明代潮州戏文《荔镜记》(嘉靖末年刊刻)和《荔枝记》(万历年间刊刻)的插图版刻比较,有一个很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其中有一些画面,整个构图、人物造型乃至线形,竟然那么相似,明显可以看出木雕受版刻影响的迹象。从这个实例可以推测,一开始,木雕是在版刻的基础上,加大雕刻深度,而初具规模,又逐渐增强雕镂层次,由浅浮雕向高浮雕和通雕发展,最终演变为浮雕、透雕和通雕综合使用的形式。

至如民间戏剧对潮州金漆木雕的影响,那可以说是一个显然的事实。清代,乾隆以后的金漆木雕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戏曲故事为内容的。由于戏曲的影响,这类潮州木雕作品,非常注重情节性,对潮州金漆木雕作品构图的技巧和风格,有着很大的影响。金漆木雕的场景组合和人物形象,有意摹仿民间戏曲的舞台造型,那是经眼即辨的。大约木雕艺人进行创造的时候,胸中装着许多舞台人物和故事情节当蓝本呢。

5.艺人的专业化生产,木雕装饰工程的竞争机制,促进了技艺的提高、创新与繁荣。

???潮州木雕工艺的迅速发展与提高,同民间艺人的聚族生产、传宗接代有密切关系。20世纪50年代初,从对当代艺人陈春炎、张鉴轩、陈舜羌、陈培臣、陈湘煌(潮州莲上村)、刘林德(饶平浮滨村)、林行能(揭西东风村)、李水棕(潮阳仙城村)、萧对(揭阳)等调查,他们的祖籍,全村几乎是木雕世家,且祖传父、父传子,世袭相传,在清末全盛时期,村上有数百人从事木雕生产,由于地域历史上的特点和师傅的擅长,构成了专业化很强的生产特点。张鉴轩艺人的师傅叫张愚,是清末擅长建筑橶上工程的著名艺人,传艺予张鉴轩一班人,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木结构建筑装饰的继承者。揭阳向来拿手生产“椟仔”、“馔盒”、“宣炉罩”一类小件雕饰品,与当地众多的木雕艺人从事专业生产是分不开的。

揭西聚祖公祠拜亭上,二班艺人作出的略有差异的“风托”

潮州府所属各县,清末民国初,有超过20个成规模、集体化的生产潮州木雕的专业乡、村、每个乡、村都有超过10位能独立创作设计木雕的能工巧匠,他们既擅长木雕雕刻技艺,更能承揽木雕工程及带动与培养木雕新人,促进木雕艺术的繁荣与提高。譬如潮安县意溪镇莲上村,村虽不大,但每家每户都有从事木雕的艺人,还孕育出陈春炎、张鉴轩,陈舜羌、陈培臣四位潮州木雕大师,使莲上村成为闻名遐迩的木雕之乡。莲上村所处地理位置特别,人口多而耕地面积只有97亩,全村以陈氏为主姓,次为张、金二姓。明末陈氏从福建(荔技蓝)来此定居。陈氏始祖从福建到此定居就从事木雕工艺,到了清末已负盛名,从业人员占全村男性劳力的一半,出外加工木雕遍及粤东及福建闽南地区,到民国初期能单独承揽建筑木雕工程的有陈春炎、张鉴轩、陈松尧、陈松发、陈文议、陈仁昌、嗄吸、鼓雷以及后来居上的陈舜羌等人,都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师傅,他们分别到外地承揽木雕工程,然后组织村民一起外出做工,共同配合,互相支持,谁收有工程,就帮助谁,团结互助,形成良好风气,促进了莲上木雕事业的篷勃发展,一代接一代,代代出名师奇才,营造了木雕之乡良好的社会基础。

莲上村名震四方的木雕师傅

在明清祠堂、民居的古建筑中,我们细心观察这些木雕饰品,发现两边的雕饰物,远看题材内容、梁枋大小、雀替模样等都相同,近观则有所差异。比如揭西棉湖聚祖公祠,抱印亭上的凤托,左右各三只,虽是凤托,但明显看出是出自不同艺人之手。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原因是所有的祠堂都是两班艺人承建的。大凡祠堂、庙宇、民居的木雕工程(一般不包括土建),主人事前都邀请两班艺人承建,各建一半,议明:工程构件、形制、大小尺寸、题材内容、工程造价(例如总造价工程总金额10万大洋,从中提取1万大洋作为竣工评比之奖金)、竣工日期。谈妥之后,以厅中轴线为中心,用谷笪挡住,互不窃视对方,工程竣工之日,进行品评,优胜者奖励。这种木雕装饰工程的竞争机制,激励了艺人的进取心,提高了创新技艺,为繁荣潮州木雕艺术起了争妍斗奇、竞相媲美的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潮州木雕艺术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