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探索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材料“木”,通过手作感受木的温暖和朴实,体会匠者之心。
让人沉浸的木工坊
墙面上挂满工具,抽屉里各种材料和配件,空间里弥漫着木香,窗外的阳光暖暖的照进来。或许因为这份平和而温暖的僻静感,让人们才沉的下心来,想要成为一名令自己向往的匠人。
好友飞鸟的这片天地,之前几次来都是因为工作原因而无暇好好的去感受。这次应邀带着小子一起,期待着他两眼放光的样子,我知道这样一间木工坊不是每个人都曾见识过,体会过。这里简直是个宝藏,太多新奇好玩可以探索和尝试。
每一件作品都不同,各有各的材质,各有各的故事,都值得珍藏。(好吧,我少见多怪,别说我家小子,就连我自己都看上好多东西,想要冲动的搬回去)鸟姐说,喜欢什么就自己做吧,那样更有意义。
看到一些半成品和素材,顿时手痒痒的想要试试看。
还有这风格别具一格的拼木花纹,美的我眼睛都移不开。
参观下我们今天的工作室,哇哦,这些器具都是做什么用的呀?
木的质感和手作的触感
认真淡然的大米姐姐和小子沟通后,知道他想要做飞机,于是找来了今天所需的木料,介绍了材质特性和工具步骤。
直接在木板上构图,第一步开始就是全新的体验,这与在纸上绘制的差别会是什么呢?
那就是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以及所使用的工具。因为构图完成后,会直接在木板上裁切出轮廓,所以构图应尽量清晰简洁。我们此次使用的是线锯切割,对孩子手部的力量,以及方位角度的控制,都是有一定难度的。
很专注认真的模样,看起来是不需要我了那妈妈我就去楼上和飞鸟阿姨晒太阳喝茶聊天去了。
自己创作的木质玩具
经过好久的反复切割才完成了飞机尾翼的轮廓,初见成效自己也很欣喜呢,但是因为构图有些复杂,所以小子手部的力量已经没办法继续使用线锯了。
这个时候就看到了刚进来时的那些机器,大米姐姐帮小子用切割机裁切,那可真快啊!(感觉也蛮危险的)
接下来就要慢工出细活了,用不同型号的砂纸进行打磨,从每个面到边边角角,这样才能光滑平顺,改变质感。
打磨完成后,如果想要原色那就需要上油,小子想要彩色的,那这个步骤就是上色。
飞机??、直升机??、火箭??、还有星球??,这单独看的时候没什么感觉,上色后一下子就有了整体感,而且风格很强烈且独特。
小子用了6个小时来完成这件事(对于一个5岁半的孩子来说很难得),原本只是和朋友碰面带着他来看看玩玩,可以意外的是这个环境,这件事如此吸引他。为了完成整体设计构思,下午都准备走了,小子还是放不下,再次要求能够回来把最后一个做完。
用创造力使其更具意义
这套亲手设计制作的木玩具,真是珍贵,大米姐姐帮他包好之后,小子一路上都抱着。他得意的要给爸爸看,给姥姥看,给好朋友看......于是我建议回家后把它们固定在钉板上,这样才不会东一个西一个的弄丢。没想到我们一起做着做着,聊着聊着,小子脑袋里的故事就源源不断的涌出,各种有趣的想象和情境,通过与照片的结合,竟然变成了这幅“畅想图”,简单却有心意,小子说这是送给我们全家的礼物??(多么珍贵而美好的礼物啊!)
都说现在的孩子总是抱着电子产品放不下(其实我们自己不也是如此嘛),都说在这物质过剩与信息发达的世界,我们太容易喜新厌旧、太容易浮于表面、太容易半途而废,而忘记了要严肃认真地对待物品、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在看《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时,带给我很多思考,我也常常回想那些接触过的专业人士,及专注力很好的孩子,他们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做的事情,一定是他们感兴趣的喜爱的,在这件事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快乐感和成就感。如果这是个基础,那么匠心便是我们对自己、对专业、对生活的不断修正与打磨,不断地尝试探索,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的过程。这份拂去浮华、静心沉心,持之以恒便是我们崇尚的匠人精神,它能产生真诚的力量,如同这木的质感和温度,静默无声,却治愈人心,令人感动。
推荐阅读:
[和孩子一起看展]安藤忠雄展:艺术空间(明珠美术馆)+阅读体验(新华书店)
[小景观+小情境设计]造个房子变成家
[体验探索]结构之美与孩子的灵性
儿童设计思维启蒙
艺术美术也好、建筑设计也好、科技智能也好,都是不同方式的表达和表现。我们为大脑提供不同的经验来发挥更大更多的潜能,刺激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连接,才能形成更丰富的记忆结构和想象空间。结合设计思维的广义和包容,可以搭载不同专业领域,进行创造力与创新力的研究和实践。
我一直在探索实践培养孩子创造力和创新力的方式方法。国外的很多先进理念和环境让人向往,但所有的实践和创新都必须考虑到我们现实所在的环境当中。希望找到适合中国家庭,中国孩子,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培养模式,希望身边每个孩子都能发掘自己的特质,以迸发出的热情为起点,内驱动力加强,学业成绩提升,自信心增加,进而主动对创新,对择校学业,甚至人生发展方向产生更多的思考,成为更好的自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