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与尔同赏;
普天之下莫不需名,名且候君。
文
三秋
盐城、酒泉、枣庄、米脂,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真的跟吃有关吗?羊城、雁城、鲤城、鹿城,哪里在上演疯狂动物城?中山市、尚志市、靖宇县、左权县,敢在地名前面加冠的都是何方英雄?很多“土著”早已跃跃欲试恨不能抢答。11月16日,《中国地名大会》正式在央视亮相,这里有一个特别的“舞台”已经就位。
在这里——你能看“地名达人”刺激PK,听博学嘉宾精彩点评,甚至亲身参与答题。以丰富的地名知识为线索,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多个角度全面铺陈开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的壮丽与旖旎,家乡的每一点滴之美尽收眼底。
而早在开播前,《中国地名大会》就用一张张“英雄帖”点燃了各大社交平台。节目通过腾讯企鹅辅导答题小程序积分赛及抖音#地名背后是家乡#的话题挑战赛面向全球华人“放话”:只要是对中国地理风物爱得深沉,对其中的历史文化知之甚深,这个舞台就永远向你敞开;一时间,各路地名高手情怀激荡,摩拳擦掌,纷纷渴盼在智慧对撞中迸射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
先行放出的宣传片、热闹的抖音挑战赛以一个漂亮的“开门红”跃入公众的视野,其中华丽的舞台,自信飞扬的选手,满腹经纶的嘉宾,紧张刺激的反转让人不禁期待:地名,到底能被这个节目玩出什么花样,挖出怎样的内涵?
而这一切,都在昨天的首播中找到了答案。
破题关键:“人”
以人为锚点,勾勒中国文化地图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大会”系列文化综艺已经成长为一个品牌,每一次登场都会引来热议与惊喜,无论是口碑还是流量都堪称文化综艺的标杆,而《中国地名大会》,正是今年加入这个矩阵的“萌新”。尽管开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凭心而论,以“地名”为“题干要素”的文化综艺卷虽不难答,但要答得出彩却着实不易。
说它不难,是在于“地名”背后庞大的文化宝库。从“大会”系列的前作来看,选择节目核心要素时向来注重传统文化价值与现代社会意义,这一次,选择“地名”作为“题干”秉承了其一贯风格。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文字符号,背后承载的是丰富的文化信息和重要的社会意义。从陆到海,从古至今,从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到登高怀远的精神世界,可能描绘着一处山川风物,可能记述着一段英雄史诗,背后更是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
这一点不在于挖掘,而在于提炼、输送与共鸣。地名所链接的文化千姿百态,需要加以提炼才能更好地触达观众的内心,在心灵的震荡中唤醒血脉中传承的家国情怀。或者说,节目破题的关键就是为地名与文化找一个锚点。
而节目发掘的锚点是“人”。人创造了地名所链接的文化,这些文化脉络又记录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生活,如何真正让“地名大会”富有生命力?《中国地名大会》就选择把握住地名背后的“人”。
能承载得起“地名故事”叙事功能的当然都不是“普通人”。先说过五关、斩六将,经过重重考验才站上舞台的70名选手,不仅年龄、籍贯各不相同,来自的行业也是五花八门,有博士、博物馆讲解员、街道办工作人员、文娱领域创业者等等,形形色色,碰撞出的火花可想而知。
再说几位嘉宾,单就他们的名字一列,就不难想象节目的风姿。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大会”系列的老朋友,知识渊博,口才了得,听君一席话,往往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既涨知识,又长见识;又比如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这位“南京通”“国学通”擅长讲故事,他对《琅琊榜》的解读,思路缜密,文笔老到,让许多人大为叹服。
可以说,《中国地名大会》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从“人”的视角,以“人”的口吻讲述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经济兴衰、风物演变、民俗风情、诗词谚语、传说故事,呈现地名链接的自然风光、文化旅游、特色美食、非遗文化、历史名人,通过人事、人情、人文、人心串联起华夏土地,勾勒出中国文化地图,让观众看到祖国的每一片土地上都生长着绚丽的文化,从而凝聚全民爱国向心力。
尽管地名线索庞杂,但架不住节目组的细心和匠心。经过悉心挑选、归纳,《中国地名大会》为每期节目找到了一个鲜明的主题。首期节目的主题是“故土”——就是“最甜不过家乡水,最亲不过家乡人”里的家乡,是最牵人肠、最动人情的来处。70位初登台的选手,两位初亮相的嘉宾,将抒发对家乡不吐不快的冲动,张扬对故土广而告之的欲望。
解题思路:“连”
情感线与知识点相交,牵紧地名与文化
如何让节目中的人成为“地名”与“文化”的锚点?
锚点作为地名与文化之间的定位器自然要与两者都紧密相连,形成从地名—人—文化的双向辐射,而节目恰恰通过巧妙的设置就做到了这一点。
首先,节目以人文情感为环扣牵紧人与地。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力量的作用不可忽视。现场的舞美设计就将所有人引入一片壮美的万里江山图,中国人对空间最传统的想象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就是“天”与“地”,而“地名大会”的舞台设计正脱胎于此。
在此基础上,节目设置了多个互动环节引出嘉宾、选手与地名之间的羁绊,如让嘉宾谈谈自己与地名的故事,或者趣味盘点南北差异引起“现身说法”,力求从小切入而引起共鸣。
同时,节目以地名知识为纽带牵紧了人与文化。一方面,从选手选拔到竞技,节目将“成长性”贯穿始终,最初的70位地名高手通过全国海选、网络报名及定向寻找从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接下来等待他们的还有重重考验。
比如第一期里,先是“一举成名”共同答题比拼速度和正确率,只有前四名才能获得晋级的资格;紧接着“实至名归”环节难度升级,四位晋级者将面对一块地方版图,抢答线索指向的是版图中的具体地名,最终“由四进三”;“闻名不如见面”,各地风光视频虽然美丽,但其中隐藏的问题却不容掉以轻心;最后,1对1的环节“名扬天下”是对地名命名逻辑和关联性的终极考验,2名选手将面对的是70个地名组成的阵列,根据线索从中抢选,十分考验脑力、眼力和手速。
哪怕顶住了密集的知识点轰炸后成为每期的优胜者,他们还将在之后的节目中登上“天梯”,接受“出题团”的轮番考验,选手的登顶之路就是他们不断突破自我瓶颈,丰富地名文化知识的道路。
另一方面,嘉宾或出题人将为题目所含地名知识拓展文化内涵。他们有的是地理领域的专家,有的是文学界的大拿,有的富于感性,有的带着青年人的好奇,将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个人经历、知识储备,或阐释题目丰富知识点,或升华情感做点睛之笔,这些恰到好处的解读科普将帮助地名知识发挥出文化力量。
如首期中,美国第四代华人郑国和,29年来他义务带领多位华裔到广东寻根,足迹遍布多个村庄,被称为“寻根之父”,他就带来了与母亲家乡江门有关的一道题。在讲述题目背后的故事时,他拿出了自己花费十多年经过多方寻找编纂的家谱,上面一百二十三代根脉清晰,直观展现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十分具有感染力。
答题技巧:“融”
总台平台联动,打通线上线下多圈层受众
当然,一档文化综艺要想交出漂亮的答卷,关键还在于能不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而对于这些挑剔的“阅卷人”来说,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的“答案”早就不能吸引注意,在这个传播渠道日益多元的时代,要想最大限度的获得观众的青睐,一个不得不掌握的技巧就是“融”。
融,是媒介融合的融,可以说它已经成为时下媒体界最势不可挡的大潮。这种技巧绝不是简单的1+1,更需要在吃透各种媒介性质的基础上,打通共性,整合特性,创造出一种新的、更具爆发性和生命力的力量,这种力量虽小但能盘活一个节目,唤醒一个行业。因此,从《中国地名大会》的发起方之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明确提出“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的发展战略,或者说,《中国地名大会》就是对这一战略的呼应和延伸。
《中国地名大会》背靠总台资源,以主流媒体打头阵进驻互联网阵地,合作版图囊括商业互联网门户——腾讯、人民网、国际在线等全国主流媒体网站,两微一端等社交平台,以及抖音这样的年轻群体活跃的短视频平台,融媒体矩阵从老牌门户到新兴热站实现了多渠道全网覆盖,传播力度在文化综艺中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
依托这样强大的资源后盾,《中国地名大会》从内容和宣传两方面对多种媒体介质进行了编排与整合,实现了“台”与“网”优势互补、变“两张皮”为“一盘棋”。
首先,体现在内容生产层面。节目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尤其是“大会”系列综艺的开发团队在电视节目策划、产出上的优质力量,充分调动*府在萃取线上线下题库、云集八方地名知识达人上的号召力,积极吸纳对地名文化资源掘进有所助力的国内顶尖专业团体,打造跨媒体内容生产模式。
在此基础上,《中国地名大会》活用多屏传播,最大限度的唤起观众参与度,提高节目内容对观众内心的触达频率。单就“大会报名”一项,《中国地名大会》就开辟了不同性质的媒体通道:不仅在十家全国主流媒体网站上开放公邮报名渠道,更与腾讯企鹅辅导联合打造中国地名大会在线答题专区,以线上小程序方式为节目输送优质选手。
此外,《中国地名大会》根据不同媒体渠道的特性,有针对性地策划了多个互动活动,如抖音#地名背后是家乡#的话题征集挑战赛,不仅能看能吐槽,还能向大家出题介绍自己的家乡,满足了广大用户的社交心理;又如节目联合腾讯企鹅辅导推出的节目同名答题小程序,让观众参与其中,为传播中华地名文化聚力……这些为实现“电视观众”与“互联网用户”的无障碍转化创造了契机,更深度嫁接节目,有效普及了地名文化知识,让更多的受众参与到对地域与自身关系的观照中去,由此产生对家乡乃至祖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地名大会》为文化综艺赋予了新的答题方式,那就是打通台网次元壁,将屏幕变为平台、把节目做成产品、使观众与用户无缝衔接、让融合为传播力量带去“乘方效应”。
往期热门
《都挺好》
《小欢喜》
《长安十二时辰》
《明日之子》
《早餐中国》
《忘不了餐厅》
《哪吒》出海
韩剧
日剧
美剧
英剧
偶像剧
迪士尼
《致命女人》
中国新说唱
奈飞
综艺市场
分账剧
影视“出海”
中国电视
偶像养成节目
综艺衍生节目
泛文化
传媒监管
互动剧
古装剧
张曼玉
HBO
电视剧审美
追踪影视热点网罗广电前沿
稿件合作读者交流
邮箱:deepmedia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