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张士保秋山欲雨图
烟台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件清代张士保秋山欲雨图,画心纵94.5厘米,横.1厘米。
张士保(—),字鞠如,号菊如。山东掖县掖城人(今莱州市人)。道光十二年(年)选为副贡生,光绪四年(年)被选任临淄(或为临朐)教谕,卒于任上,终年73岁。
张士保是清末著名的学者。同治初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在济南设“尚志堂”,遍请“齐鲁穷经之士”来济讲学,他“巍然居首”。张士保创作的诗文别具趣味,他也是清末著名的书画家,嗜好金石文、行、楷、篆、隶,无所不精,而最富盛名的则是他的绘画,山水、花鸟,不落恒蹊、匠心独具。尤其是他的人物画,悉宗古法,笔意古雅,形态静穆,笔法结构从汉造像而来。
深得陈洪绶、崔子忠一派承宗古法的真传。咸丰十年(年)曾在京师与秦炳文、汪昉等人于松筠庵结画社,闻名京都,成为全国著名的书画家。他的生平成就在《清画家诗史》、《山东通志》、《墨林今话续编》、《寒松阁谈艺琐录》、《韬养斋笔记》和《张鞠如评传》等书中均有著录。
这幅秋山欲雨图于年10月入馆,是张士保年54岁时的作品,是比较少见的大横幅山水。整个画面磅礴大气,远近层次清晰分明,画面饱满丰富,山峰云雾,小桥流水,各种树木和房屋有的在山坡上,有的半隐在山间里,还有的在水面的桥上和山顶上。情趣盎然,意境深远。可清楚的看出,作者采用了多种传统绘画技法,山石用淡墨皴擦,房屋、小桥和树杆等用勾勒法,云雾和水面用留白来表现。水墨浓淡相间,近看用笔精细,远看效果更佳。部分树木用*色圈演以表现秋天的山水景色。天空微施淡墨和微蓝色的远山相映,给人一种山雨欲来的感觉。所以画面的左上角题写作者特有的篆书款“秋山欲雨图”,十分点题。古往今来凡书写钟鼎文的书法家,多是模仿钟鼎文,并多是书写的钟鼎铭文。而张士保则能熟练的运用钟鼎篆法表情达意,书法艺术得到广泛好评。旁边还题有行草书款:“己未八月下澣菊如张士保作于华南书屋”,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书法造诣。再往左侧,钦有白文篆书“张士保印”一方,十分美妙。
张士保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其作品市场价格不菲。张士保又是胶东人,其作品反映了清代烟台地区的文化艺术水平,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因此烟台市博物馆将这幅《秋水欲雨图》列为珍贵文物收藏。
02
吴昌硕篆书联
烟台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件清代吴昌硕篆书联,为纸本,纵厘米,横37厘米。
吴昌硕(-),名俊、俊卿,中年后更字昌硕,亦署仓硕,号缶庐,苦铁等,浙江省安吉县,近代杰出的书画篆刻艺术大师。
此幅篆书对联,集猎碣文字:“華亚鹿车出,潮平鲤翰来。”款识:“集猎碣文字於海上禅甓轩,辛酉暮春安吉吴昌硕年七十有八。”猎碣即石鼓文,是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记述了秦国王君游猎的事情,故又称其为“猎碣”。
在十个鼓形石上分刻十组四言韵文,字体籀文(大篆),是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字体。字体长方,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充满了古朴雄浑之美。吴昌硕以金石文字用功最勤,中年以后专攻石鼓文,倾尽毕生精力。但他别出新意,妙参变化,将石鼓文的整饬丰茂与邓石如等婀娜飘逸的小篆相结合,又溶入篆刻般凝重、爽利的金石气息,形成个人面目。其特点线条粗厚,转折果断遒劲,结字左低右高,正欹互用,寓端庄于错落之中。
本件作品取势平稳,端庄大气,笔力遒劲,似有扛鼎之力。墨色浓厚,气息苍古,结字疏密对照、呼应。体势雄健、朴茂。行书款识,气息流畅,行笔爽利,活跃了整幅作品凝重的气息,为吴昌硕晚年佳作。
03
洋铁筒
烟台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件洋铁,高36厘米,边长24厘米。
这件洋铁筒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在掖县郭家店(今莱州市)战斗中使用过的,方形,铁质,外侧一面带纸质商标,已剥蚀。
郭家店位于大泽山的东北面,抗日时期是平(度)招(远)莱(阳)掖(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在*事上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敌我必争之地。年12月,余名日*和余名伪*占领掖县郭家店,强迫群众赶修工事,准备长期驻守。针对日*的*事行动,八路*山东纵队第五旅对敌人展开进攻,经过五天五夜激战,毙、伤日伪*余人,俘虏日*2人、伪*36人,此役打破了日*在郭家店安设据点、分割抗日根据地的阴谋。
在郭家店战斗中,八路*将鞭炮置于此洋铁筒中燃放,与枪声配合迷惑日*,使其撤退,一个小小的洋铁筒在我*战士的巧妙利用下,竟成为制敌的利器。
订阅号
烟台市博物馆
服务号
烟博官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