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国
胡安国(-),又名胡迪,字康候,号青山,谥号文定,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北宋建宁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著名学者,哲宗绍圣四年(年)丁丑科赵昌言榜进士第三人,为太学博士,旋提举湖南学事,后迁居衡阳南岳。提倡修身为学,主张经世致用,重教化,讲名节,轻利禄,憎邪恶。
胡安国一生以圣人为目标,主要从事学术研究,潜心研究《春秋》,年,在湘潭县隐山与次子胡宏共同创办“碧泉书堂”(文定书院前身),开创“湖湘学派”。其所著《春秋传》成为后世科举士人必读的教科书。又著《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文集》十五卷,《宋史》立传,《宋元学案》中有《武夷学案》。
壹
幼心坚定拜高师
胡安国幼时能背诵《训童蒙韵语》,十五岁到州学就读。有一天,州学前演出大戏,州学学生都弃学外出看热闹,仅安国一人安心诵读,州学老师非常感动,赏赠他纸笔佳砚。早年拜程颢、程颐弟子杨时为师,研究性命之学。两年后,入太学学习。胡安国入太学后,以理学家程颐之友朱长文及靳裁之为师,靳裁之与他讨论经史大义,非常器重他。
贰
青年高中淡进仕
北宋哲宗绍圣四年(年),24岁的胡安国参加科举考试,主管廷试的考官定他为第一,宰相以他的试卷里没有诋毁元*治的言语,降低了他的名次。后哲宗又提拔为第三名,任命他为太学博士,提举湖北路学事,旋改使湖南路学事。徽宗、钦宗朝升迁数职,皆辞不就。北宋*和元年(年),胡安国任职成都府。北宋*和二年(年),遭母亲丧事,迁居到江东。恰巧父亲又去世,他便对弟子说:“我过去做官是为二老双亲,如今即使有万贯俸禄我又给谁呢?”从此就称病退出仕途,在父母墓旁建造房屋,耕田种地以自给,准备终老于此。北宋宣和末年(年),别人荐举胡安国担任屯田郎,他推辞了。宋钦宗继位(年),任命他为太常少卿,他又推辞了;再任命他做起居郎,他还是推辞。
叁
壮年著书献高略
胡安国在辞归武夷期间,感于时事,经世济民,往往借《春秋》寓意,不拘章句训诂,开始了一项艰苦卓绝的的浩大工程,潜心撰写《春秋传》。钦宗时期,朝庭多次颁旨催他进京,但他以有病为由请假。钦宗召见他,他启奏说:“贤明的君主以倡导学术为最急之事,圣人之学以端正心术为要害,心是万事之宗,正心是判断事情掌理万物的前提,希望皇帝能提拔那些精通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的人,虚心向他们咨询,尽量发掘他们过人的智能。”
南宋绍兴元年(年)为中书舍人兼侍讲,上书敬献《时*论》21篇,其内容包括定计、建都、设险、制国、恤民、立*、尚志、正心、养气等,其安邦治国方略,在当时具有很大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如其《养气》篇大意说:用兵之胜负,*队之强弱,将帅之勇怯,都与人君所养之气有直接关系。但愿君主多注意为善,注意更新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准,使他颁布的*令能够在中国执行,让百姓信服而又能让夷狄知道,使刚正之气充满天地之间,这样君王就可以使天下安定了。字里行间透出一代著名学者浓厚的爱国爱民情怀。
肆
晚年讲学开宗派
南宋绍兴二年(年),适逢湘潭士人黎明、杨训备船迎接,于是溯湘江抵湘潭,至碧泉定居,遂落籍湘潭。胡安国及其子胡宏在湘潭创立碧泉书院,并在衡山山麓办文定书院,创立了湖湘学派,吸引了众多湖南才子来求学,如胡寅、胡宪、谭知礼和黎明等。
绍兴五年(年),胡安国在南岳紫云峰下完成了他的名著《春秋传》,这是宋代理学家以义理之学研究《春秋》的代表作品。它与朱熹的《四书集注》并重,成为科举取士官方规定的必读科书。其子胡宏也在衡山完成了他的代表作《知言》,被誉为“道学之枢要,制治之蓍龟”。南宋绍兴八年四月(年),胡安国逝世,葬隐山,朝廷破格赐谥文定。
胡安国及其子胡宏在湘潭创立的“碧泉书院”遗址
胡安国开创的“湖湘学派”在南宋乾道、淳熙年间走上鼎盛的时期。湖湘文化影响深远,孕育了湖南在近现代史上一大片人才:从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运动发起者,到谭嗣同、陈天华、*兴等变革人士;再到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任弼时等革命领袖;同时还有齐白石、沈从文、田汉等文化名人。
胡安国回报家乡兴建“文定书堂”
(后更名为“兴贤书院”)
胡安国的理学成就大大提高了武夷山的知名度,《武夷山志》把胡安国列为理学名贤第二位,明正统间从祀孔庙。胡安国在完成《春秋传》后,朝庭重重褒奖了他,他无私地把所有奖金用于家乡建设,如兴建“文定书堂”(后更名为“兴贤书院”),几十年后朱熹寓居武夷时曾在此求学、授课,八百多年后该书院成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诚·干净·担当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