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玩物丨尚志
TUhjnbcbe - 2020/11/30 1:02:00
白癜风好治愈吗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尚志”,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精神寄托。在《孟子·尽心章句上》中有一段对话: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士尚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士人、君子的修养,就在于使自己的志行高尚。

而中国古代文人的“尚志”,很多时候是通过“玩物”的过程,来体会、来实现的。

古人说:

“以器载道,道在器中。”

器物的神形,也反映着人的性情。从器物中,可洞见主人的审美取向、素养性情。因此,器物由观玩清赏至素怀观照,这是一个境界。

壹丨

书房,是读书人读书生活的主要场所。

它既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点,也是他们寻找自我的归途。

在这小小的领地里,他们讲究用恰当的陈设,展现器物气息。对于日常触及的文具用品,用心讲究至极。

“文房百器,炉为首器。”

君子佩玉,文人博古,铜炉取玉之温润,谦谦和悦;常置案头,焚香一柱,秉烛夜读,红袖添香,实乃文房清玩之雅器。

“文房诸艺,琴为首艺”。善琴者通达从容。”

古人的书房中通常会有古琴,或悬于墙壁,或置于案头。

身居斗室,意随自然,心与天地相交融,冶炼成一片物外之隐的淡然情怀,最终所寻获的是道德文章的真境。

贰丨

嵇康在《琴赋》中说:

“假物以托心”。

古人认为,真善之物,都是有德行的。器物皆可托心言志,幽人高志,器物相喻。

古代文人大多爱石,并“与石为伍”。石有灵璧、太湖、昆山、英石、*河、大化、来宾等品种。灵壁石为赏石之首,一向为文人所钟爱。

苏轼曾记:

“岸多细石,得二百七十枚,大者如枣栗,小者如芡实,又得一古铜盆,盛之,注水粲然。”

河岸边孩童嬉耍时喜玩的石头,这位大文人竟也据之为宝,玩出自己的一番味道来。

这些山边捡来的顽石,本是自然造化之物,与人无关,但经由闲心雅意,在案头上巧呈妙用,竟也成为为生活添彩的一部分。

叁丨

宋代兴文抑武,文艺风气迅速浓厚,文人玩物之风,愈演愈烈。

就在这一时期,文房器物,从与日常必需的笔、墨、纸、砚相伴的辅助器具,推广到琴事、香事、茶事、花事用品。

乃至众多超越实用,而纯为文房空间内案头上观赏把玩的陈设品。

随着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山水画、花鸟画得到空前的提高。

文人与绘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文人画创作高潮。

两宋盛极一时的画扇,创作了大批不朽之作,小至花鸟画中的野草闲花,昆虫禽鱼,都运以精心,出以妙笔。

菖蒲正式成为书房内的雅设,也是始于宋代。

菖蒲与兰一样是性灵之物,因简而洁,因俗而雅,有出尘之致,其俊秀卓然的气韵也正合文人宁静致远的秉性,成为其案头清供。

肆丨

在宋代,文人尽得时代之幸,有极高的*治和生活待遇。

比上,不像魏晋文人,须依附强权,且命在旦夕。也不似乱离的唐末五代,须仰武人鼻息。

比下,更不像明清文人那般动辄文字狱、血光之灾。

儒家入世的思想,使士人积极向上,热情参*;道家任自然、轻就去,和佛家自我解脱的思想,又使他们超然对待荣辱得失。

身为文坛盟主的欧阳修,“蓄道德而能文章”,人格风范令人钦敬。

大文豪苏轼,才情冠绝一时,心存理想与抱负,于逆境中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从超迈的哲学高度俯视社会人生。

他们“玩物”,绝不仅仅只为满足悦目之欢,更注重于心性的修炼。

不放弃世俗之乐,又能不为外物所役,求取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守护心灵深处那片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伍丨

“饷时而起,则啜苦茗,信手写汉书几行,随意观古画数幅。心目间,觉洒洒灵空,面上俗尘,当亦扑去三”。

这是古代文人追求的生活方式。

一间满意的书房,是读书人修身养性的密室,也是读书人眼观世界之山巅。

置身期间,眼到之处,文人无一忽略,即使一个小小的玩物也处心积虑,无不流露自己的情趣和境界。

对于文人来说,“玩物”,也常常成为他们反省自身的契机,从物的身上,他们感受鲜活的生命之光,证得内心中的美好延续。

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中说: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玩珠子,赏花,养鸟,闻香,喝不求解渴的茶,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

在这样一个日渐喧嚣浮躁的时代,当代人越来越向往古人那番宁静淡泊的生活状态。

“玩物丧志,其志小,志大玩物养志。”

玩物,不只是闲情逸致,还在于养眼养心。格物致知,这些器玩供具虽相伴无言,却能颐养出最纯率的自己。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玩物丨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