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2日凌晨,黑龙江哈尔滨至珠河(今尚志市)的铁路线上,一列日军特别列车呼啸而过。
在这列火车上,有一间临时牢房,里面关押着一位即将被押送刑场的“女囚”。此刻,这个年轻的女人正忍受着严刑拷打的剧痛,给远在千里的儿子写下两封绝笔信。
黑龙江尚志市百余字中,她先后六次深情呼唤“我的孩子”,道尽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眷恋,以及一位共产党人对革命的坚定信仰。
赵一曼她就是抗日女英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赵一曼。
双枪白马战敌寇,誓志为国不为家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于年出生在四川宜宾的一个地主家庭。读私塾时,赵一曼在进步青年、大姐夫郑佑之的引导下阅读了《向导》《新青年》《妇女周报》等革命新书刊,很快接受了革命思想,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年冬,赵一曼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年,赵一曼由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并担任共青团地委妇女委员、宜宾妇联和学联党团书记。
年初,赵一曼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为中国军事学校的第一批女学员。在学校的军事化管理下,赵一曼和其他女兵们一起,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理论学习。在训练场上,赵一曼既学习了指挥作战,也能够手持步枪冲锋在山道和树林;政治课上,李达、许德珩、恽代英等教官的理论讲授,则更加坚定了赵一曼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然而,好景不长,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上海大肆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7月15日,汪精卫叛变革命,全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同年9月,为了保存和培养优秀干部,党组织派赵一曼等同志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赵一曼的一生很短,只有31年;她与爱人共度的时光更短,仅仅一年。
爱情、亲情与革命
赵一曼与陈达邦夫妇年9月,在上海吴淞口码头,赵一曼和40多名青年党员一同登上了一艘苏联商船。党员们每10人编成一个小组,统一行动。赵一曼所在小组的组长是陈达邦。
陈达邦年生于湖南长沙一书香门第,与任弼时是同学,他的妹妹陈琮英后来成为了任弼时的夫人。陈达邦是黄埔五期学员,算是赵一曼的“学长”,但此前并不相识。两人的爱情就是从这艘船上开始的。
在开往莫斯科的轮船上,赵一曼结识了同为黄埔军校学生的陈达邦,在相处中两人互生情愫并坠入爱河。年4月,经党组织批准,他们在学校教堂举行了婚礼。婚后,两人相互扶持、共同学习,度过了一段甜蜜幸福的时光,不久,赵一曼便怀孕了。
实际上,当时赵一曼患有肺病,身体虚弱,党组织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决定让她先期回国。陈达邦后来在《忆一曼》的回忆录里写道:“我同一曼同志在莫斯科分别时她怀孕已经4个多月了,我建议解怀以后再回国,她坚决不同意,她说党的决定,不能还价。为了照顾她,我又建议我俩一同回国,她认为夫妻离别事小,求学的任务重大,劝我莫作此想,她的党性和原则性多么坚强……”
临行前,陈达邦把一只戒指和一块怀表送给赵一曼留作纪念。赵一曼对丈夫深情道:“我看到这两件东西,就如同见到了你。”就这样,这对新婚夫妇在结婚几个月后,便异域相隔,从此再未相见。
在宜昌,赵一曼早产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陈掖贤。不过,陈掖贤的名字是后来堂伯给起的,赵一曼只给孩子起了个乳名叫“宁儿”,取自她本名李坤泰时的字“淑宁”。直至牺牲,赵一曼都没来得及给自己孩子起个大名,在最后的遗书中,仍称儿子为“宁儿”。
之后,为了更好地开展革命工作,赵一曼按照回国前与丈夫商量的办法,将宁儿送到陈达邦的堂兄陈岳云家中抚养。临别前,赵一曼抱着宁儿在照相馆拍下了母子二人的唯一一张合影。
骨肉分离时,宁儿才一岁零三个月,从此,母子俩生死两茫茫。
再也喝不上的欢迎酒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不到4个月,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为了更好地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共产党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奔赴东北,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都是在这个时候走上抗日前线的。
和迅速成为抗联著名领导的杨靖宇、赵尚志不同,赵一曼最初并不在抗联的队伍之中。她终归是个女性,并不适合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与敌人搏杀。赵一曼从事的是城市中的地下工作。
年秋天,地下党员、《国际协报》社副刊编辑方未艾在哈尔滨新城大街(现尚志街)东侧的公园里,第一次见到了化名“李洁”的赵一曼。
方未艾在《与赵一曼相处的日子》一文中,回忆了他第一次见到赵一曼的情景:
只见假山坡下的一把长椅上,坐着一位青年女子,穿一身古铜色毛织的上衣和裙子,脚上是双绛色高跟皮鞋。她正打开一个褐色的小手提包,望着里面的镜子,用手轻拢鬓边的短发。多年后我才知道,这位被称为李洁的大姐,就是在年7月壮烈牺牲的赵一曼同志。
此时的赵一曼,是一副贵妇人的打扮。实际上,进入东北后,她的掩护身份也多有变化。最初,她在沈阳大英烟草公司和纱厂做女工。年秋,赵一曼被派到哈尔滨做工会工作,她与化名老曹的满洲总工会负责人黄维新假扮夫妻以掩护工作。
他们租住在哈尔滨南岗区一间白俄的房子里,这里既是住所,也是满洲总工会机关。在这间屋子里,赵一曼经常彻夜刻印宣传品,第二天再分发出去。赵一曼和老曹还一起领导了哈尔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电车工人大罢工。在罢工中,赵一曼展现了突出的组织能力,很快被任命为满洲总工会组织部长,兼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
年3月,中共哈尔滨地方党组织遭到破坏,老曹不幸被捕牺牲。赵一曼身份暴露,处境一下子变得危险起来。
这时,赵一曼又面临抉择。留在哈尔滨继续工作,风险不言而喻;撤离东北,可保安全,但在东北的工作也就终止了。
这两条路,赵一曼都没有选。她找到党组织,要求到哈东游击区去。这位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肄业生,主动请战,要到战场上去。
行前,赵一曼到做地下工作时的亲密战友方未艾家告别。
方未艾想和“李洁”大姐喝杯酒饯行,赵一曼却说:“我不想喝你这时秘密的送别酒,你如不离开这里,等我带着队伍解放了哈尔滨,那时我再喝你公开的欢迎酒吧。”
分别前,赵一曼写下一首《赠友留念》送给方未艾:世上多风云,人生有聚散。今朝苦别离,他日喜相见。友情和爱情,男女都看重。言行不自由,两者将何用?理论与实践,纷纷说短长。一心为社会,万古可流芳!
只是,那杯“公开的欢迎酒”,方未艾再也没有机会和“李洁”大姐喝了。
红妆白马双枪女王
赵一曼被派往哈东地区的珠河县,任县委特派员。
珠河县现在改称尚志市,以纪念抗联名将赵尚志。赵尚志任抗联第三军军长时,哈东地区是主要的游击区。那时的赵尚志是抗联部队最著名的将领之一,与杨靖宇并称“南杨北赵”。敌人对赵尚志恨之入骨,悬赏中开出了“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一两金”。
值得一提的是,赵尚志和赵一曼一样,也是黄埔军校的肄业生,他是黄埔五期,上了一年军校后国共合作破裂,他被派往东北开展游击斗争。
赵一曼进入抗联的队伍,很快展现出了不凡的军事素养,被任命为抗联第三军第二团政委。
当年的抗联战友韩光曾回忆,敌人扫荡得厉害了,抗联战士就躲在深山密林的地窖里。大家只谈如何打日本人,也不拉家常,不提真名实姓。赵一曼最喜欢和他谈历史上的女中豪杰,她曾说,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能做到。
赵一曼那时的化名仍是李洁,因为身材消瘦,战友和当地群众就给她起了个外号叫“瘦李”。
抗联中的女战士不多,像赵一曼这样能文能武、能指挥打仗的女性就更少了。她在抗联部队中的名声很响,于是就有了一个误传,说她是赵尚志的妹妹。赵一曼也不分辩,干脆给自己起了个新的化名“赵一曼”,这个名字很快传开了。
年,赵一曼在海伦地区率领游击队作战,以两百人的兵力击溃伪自卫团五百余人,并将敌方伪团长击毙。后来,赵一曼被任命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她领导游击队让日伪军接连退败,敌人惊恐地称她为“手持双枪、红装白马的密林女王”。
在哈东游击区,赵一曼甚至有了和赵尚志并列的合称“哈东二赵”。“哈东二赵”被敌人视为最大的威胁。当时日伪报纸曾刊登《女共党赵一曼红妆白马驰骋哈东攻城略地危害治安》的文章。她被捕后,一份全日文的报纸更是以头版头条浓墨重彩刊登此事,标题为《匪徒密林中溃走,赵一曼、王惠堂被俘》。
敌人或许无法想象,他们眼中的彪悍“赤匪”赵一曼,只是一名患有肺病、身形瘦削的四川女子。
年秋,由于敌人疯狂扫荡,珠河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第三军主力远征,开辟新的游击区。主力部队远征后,赵一曼继续留在珠河铁道南北,领导游击战争。
11月15日,赵一曼所在的部队五十余人被三百多名日伪军包围。
在僵持了6个多小时后,赵一曼决定突围,她左腕负伤,滚下了山崖。
醒来后,赵一曼发现自己被战友转移到了山沟的一间窝棚。几天后,日伪军搜山队发现了他们,再次发起攻击。
一颗子弹穿过了赵一曼的左大腿骨,她被捕了。
英勇就义悲歌壮,笑看旌旗红似花
从被捕到牺牲,赵一曼挨过了七个月。七个月中,她拖着残体,忍受着敌人的酷刑,坚贞不屈地与敌人斗争着,没有吐露半点党的秘密。
曾关押赵一曼的牢房日伪军将赵一曼押送到珠河县公署,关在一间阴冷、潮湿的牢房里。伪滨江省警务厅特务科外事股长大野泰治听说捕获到抗联游击队员,专程从哈尔滨赶来,连夜严刑拷打两个多小时,一无所获。
日军击中赵一曼的是三八式步枪,即通称的“三八大盖”。这种步枪是日本陆军的主要武器,精度高,射程远。与同时代的步枪相比,其杀伤力并不算大,但是其细长的子弹极易造成贯穿伤害。
赵一曼腿部的伤口很大,流血过多,随时有生命危险。大野泰治怕赵一曼未及审讯就死掉,当即就开始了刑讯。
根据大野泰治的交待,赵一曼当时穿着一件黑棉衣,腰下被血染着,脸伏在车台上,头发散乱,大腿的裤管都被血灌满了,不断地往外渗,碎骨头散乱在肉里,共有24块。
即便是伤成这样,赵一曼的身上仍有一种令敌人胆寒的力量。大野泰治见到赵一曼的第一眼,就被吓住了:“她从容地抬起头看着我,看见她那令人望而生畏的面孔,我情不自禁地倒退了两三步。”
为得到更有价值的情报,敌人又把赵一曼转送到哈尔滨关押,进行了更加惨无人道的严刑逼供。
赵一曼被押到哈尔滨后,关进伪滨江省警务厅地下室看守所。她腿部伤口溃烂化脓,生命垂危。敌人为了得到口供,把医院,监视治疗。
在医院的三个月,赵一曼成功争取了看守她的伪警察董宪勋和护士韩勇义。两个人在年6月28日晚上的一场大雨中,医院背了出来。三人先是乘着雇来的小汽车,然后又把伤重不能行走的赵一曼转入轿子,最后轮流背着她,一路逃向抗联的游击区。
惜乎,在距离日伪最后封锁线只有20公里的时候,他们被敌人追上了,功败垂成。
赵一曼把越狱的所有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只说是自己重金贿赂了董宪勋和韩勇义。其实她怎么可能有“重金”,逃跑过程中雇车、雇轿子的钱,是韩勇义变卖了自己的嫁妆。最终,董宪勋在狱中被折磨致死,韩勇义虽然被释放,但也被酷刑摧垮了身体,几年后病逝,年仅29岁。
赵一曼则遭到了敌人更疯狂、残忍的刑讯。至今,哈尔滨公安局还保留着当年日军审讯赵一曼的两册尘封档案,里面记载了赵一曼被日寇杀害的全部过程。烙铁烫、灌汽油、施以电刑……
但敌人希望用酷刑摧毁她反满抗日意志的企图没能达成,日寇最终意识到,他们对赵一曼施加的种种酷刑都是徒劳,他们决定不再白费力气了。
年8月2日,赵一曼被押往黑龙江珠河县。在去往珠河的火车上,赵一曼知道此行实为赴死,她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她的孩子宁儿。
赵一曼生前留下的最后影像她向押解她的日本宪兵要来纸和笔,写下了最后一封信:“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赵一曼遗书“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高高举起呀!血红旗帜,誓不战胜,终不放手……牢狱和断头台,来就来你的,这就是我们的告别的歌……”行刑前,赵一曼高唱《红旗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枪声响起,南国女儿的一腔热血喷洒在了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上。
战友朱新阳曾问赵一曼:“你为什么叫赵一曼呢?”赵一曼答道:“我喜欢‘一’字,所以给自己起的名字都带个‘一’字,一超,一曼,意思指一生革命,一心一意,一贯到底,绝不改变……”
她曾在诗中写下自己为抗日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决心:“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兴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生为女儿身,不比男儿弱。年郭沫若为了纪念革命先烈赵一曼,写下了一篇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章:“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尤存良玉踪。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东北西南齐仰首,珠河亿载漾东风。”
赵一曼的儿子宁儿,长大成人后四处打听母亲的下落。直到年,赵一曼的姐姐李坤杰拿着赵一曼的照片,请有关部门到东北赵一曼战斗过的地方辨认,终于得到组织的正式确认:赵一曼就是李一超。这时,已经是年了,赵一曼牺牲已有20年。年,赵一曼的儿子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凭吊母亲,见到了遗书,抄录下来,后来留给了自己的女儿。
一封特别的信件,寄托烈士的牵挂
如今已60岁的退休工人陈红,一直珍藏着一份特别的信件。这是83年前奶奶写给父亲的一封家书。虽然不是原件,只是父亲的手抄版,但随着岁月的沉淀,它在陈红心底的份量越发沉重。
赵一曼孙女陈红读信:“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宁儿,是陈红父亲陈掖贤的小名。陈掖贤的母亲,名叫李坤泰。另外,她还有一个更为人们所熟知的化名——赵一曼!
曾经纵横驰骋于东北大地的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却是一个地道的川妹子。她年出生于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年9月,赵一曼被派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那里,她与同是黄埔军校出身的陈达邦相识并结婚。婚后不久,已有身孕的赵一曼接受党组织安排,辞别丈夫,回到国内从事地下工作。
年春,赵一曼将不满3岁的宁儿送到了汉口,交给丈夫的堂哥陈岳云抚养,并留下一张母子的合影,从此杳无音信。
年,陈掖贤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也正是在这一年,随着电影《赵一曼》的上映,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的事迹,被广泛传播。尤其她面对日军各种残忍酷刑,仍旧坚贞不屈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感动了无数观众。
但是,赵一曼的真实身份,当时却还是一个难解之谜。
直到年,已经在北京工业学校任教的陈掖贤,才终于得知自己的母亲就是赵一曼的消息。
年,陈掖贤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凭吊母亲,第一次见到了母亲留给他的遗书。
这是赵一曼年8月2日就义当天写下的:“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孙女陈红:看到这遗书以后,他说他当时很伤心,因为,难过得很,他就找人要了纸和笔把遗书抄回来。
回到家以后,他就用钢笔扎自己的手(臂),就在手(臂)上,在这儿,扎了“赵一曼”三个字,就一直到他死,那几个字都在手(臂)上。
“誓志为人不为家,
跨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若是全都好,
女子缘何分外差?
未惜头颅新故国,
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
笑看旌旗红似花。”
——赵一曼于年作于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