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部反映土改斗争的故事片《暴风骤雨》公映。影片中那个叫“元茂屯”的村子,原型是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这个原本籍籍无名的东北乡村,因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及随后改编的同名电影声名远扬,从此有了“中国土改第一村”的称号。
元宝村当年经历了怎样的“暴风骤雨”?如今它又是什么样?
点击音频,听土改第一村的“暴风骤雨”↓
改编自作家周立波参加东北土改的真实经历
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暴风骤雨》在全国上映。影片开场,伴随着隆隆的炮声和战马的嘶鸣,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演员于洋饰演的东北野战军某营指导员肖祥,接到一项“新的任务”。
电影《暴风骤雨》由作家周立波的同名小说改编。小说年出版,是周立波根据自己年到年参加东北土改的真实经历提炼写成。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于年5月4日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要求放手发动群众,消灭封建剥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中央关于土地问题指示》
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又制定和通过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新中国成立前,占全国面积约三分之一的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中国土地法大纲》
《暴风骤雨》讲述的,就是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土改的故事。
此前,中共中央已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进军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两万干部、十万大军从全国各解放区调往东北。各级领导机关派出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控诉地主,惩办恶霸,分配土地。
曾担任土改工作队干部的原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张向凌生前回忆:“我们那时候也感觉到光靠这十万部队不行,必须要发动群众!所以东北局就做了个‘七七决议’,提出我们的干部要脱下西装,脱下皮鞋,丢开汽车,到乡下发动群众。”
作者、编剧、导演、主演,皆是“戏中人”
周立波是年冬天来到尚志市元宝镇的。此时,正是东北冰天雪地的季节,农事不多,周立波经常同贫苦农民一起唠嗑,倾听他们无拘无束的谈天。就是在元宝镇工作的这半年,他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周立波和夫人林蓝
电影《暴风骤雨》的编剧林蓝,是周立波的夫人,曾和周立波一起参加过东北土改。导演谢铁骊也曾亲身参加过土改运动。年,谢铁骊率摄制组奔赴亚布力横道河子拍摄外景,而这里,正是演员于洋当年参加土改的地区。
▲电影《暴风骤雨》于洋剧照
“我是年年底下去的,下乡的位置就是在哈尔滨以北,牡丹江、佳木斯这一带。一去了之后就觉得很新鲜。东北冬天很冷,零下三十几度,那真是林海雪原。土改的过程,就是和地主为代表的阶级对抗的斗争。那时候叫‘武装土改’,每个人都有枪。下去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同志。”于洋回忆。
于洋原名于延江,年生人。参加土改那年,于洋16岁。土改经历给于洋塑造工作队队长肖祥这个角色提供了便利。“我拍这个电影之前看了《暴风骤雨》这部小说,特别亲切,好像它那里写的每个人物、每个场景我都见过。所以拍这部电影我演肖队长,我太有这个生活了。从我的装饰:服装怎么穿,绑腿怎么打法,戴的什么帽子,大衣怎么穿法,外边套什么棉袄,里面穿什么单军装……当时我土改的时候就是那个样子。”
为了尽可能真实饱满地讲述这个发生在东北农村的“土改”故事,谢铁骊在胶片选择上没有沿袭当时名著改编惯用的彩色片拍摄的做法,而是使用黑白片拍摄,以呈现贫困破落的乡村面貌和农民的苦难生活。
▲谢铁骊(左)拍摄《暴风骤雨》工作照
拍摄时,谢铁骊启用了很多八一厂的演员,这其中很多人都曾有过“土改”经历,他们穿上东北野战军的军装和从农村找来的贫农穿过的破棉袄,就很快和饰演的人物神魂相通。
贫苦农民在土改中的觉醒与成长
于洋饰演的土改工作队队长肖祥,是有原型的,他就是当年元宝镇的土改工作队队长萧洪达。
▲萧洪达深入贫苦农民中间宣传中共中央“五四”指示
据今年83岁的元宝村村民罗庆宝回忆,他是8岁那年见到萧队长的。“萧队长?见过!大高个儿,老威武了!头一天来,在元宝的十字街宣传土改工作队怎么厉害,说元宝、尚志这一带地主、富农的东西归穷人所有,大伙儿都不敢相信呐!就寻思他说胡话呢。地主家的地都这么多年了就给分了?哪有这个道理呢。怕八路军走了,地主把地再要回去……(所以)大伙儿说‘真的吗?’‘真这样吗?’……都怀疑。”
外号“赵光腚”的赵玉林,是小说《暴风骤雨》上卷的中心人物,是元茂屯第一个觉醒的新型农民。
影片中,演员高保成塑造的赵玉林,被认为比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更完整。
赵雪春是赵玉林原型的重孙。十几岁第一次看电影《暴风骤雨》,发现自家出了个名叫“赵光腚”的前辈,他还觉得怪不好意思的。后来,从爷爷、父亲口中了解了曾祖父当年的真实遭遇后,他再没觉得“光腚”这个外号丢人。
赵雪春:你第一个伸头的,有真话你敢说,我感觉也需要挺大的勇气。我爷爷跟我讲,他那时候小,我太爷爷跟人工作队讲完,家里窗户都让人砸了,房子差点儿点着。三间小草房,本来就没有衣服穿,再把房子烧了……我太爷爷那会儿,反正就是穷了,要么我饿死,要么我为大家伙做点儿什么贡献,左右也是这么回事,还不如我去跟大家伙儿说,让工作队怎么把这件事处理好。
“工作队要想穷人翻身,那就把韩老六抓起来,枪崩了他!”
影片中这位“敢说话”的年轻人名叫郭全海,是小说《暴风骤雨》下卷的中心人物,一个在土改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农民。
▲电影《暴风骤雨》郭全海剧照
郭全海的原型郭长兴今年已96岁,郭长兴曾回忆,土改工作队最初遭到“冷遇”,群众对工作队不了解,心里画了很大的问号,都怕他们待不长,土匪回来报复,所以老实贫苦的农民不敢接近工作队。面对这种局面,工作队拿出了共产党人的看家宝――发动群众。他们走门串户,访贫问苦,还到田里帮助农民兄弟劳动,一边干活,一边唠嗑,交知心朋友。
郭长兴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与工作队的队员交上了朋友:“一开始去的是周立波的通讯员小王,他上我那去的。我住在韩老六道南的小趴趴房。人家一看,这家最穷,帮着扫了院子,我说小伙子我还用你扫?我自个儿整!‘不要整不要整’,他帮着挑水还干别的,就是交朋友似的这种,从那开始就认识起来。”
看到工作队坚定地站在贫苦百姓的一边、帮他们翻身做主,农民们彻底放下了心中顾虑,向着工作队更靠拢一步,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斗地主”如“暴风骤雨”般在元宝村席卷开来。正如郭长兴所说:“把道理都讲完了,都明白了地主是怎么来的,他为什么有钱,民愤就起来了。”
“穷棒子农民翻了身”
一场“暴风骤雨”后,农民们迎来的是雨过天晴和胜利果实――韩六爷在穷苦百姓的唾骂声中被押上审判台,几千年的剥削与压迫一夜间崩塌,再不复返。
据统计,至年3月,东北全境三十九万亩土地被重新分配,四百六十六万百姓成为土地的新主人。当时还是“小小少年”的罗庆宝也不例外:“儿童团、妇女会、老年团那时候唱的歌叫‘大风吹散了满天云,咱们村来了民主联军;清算恶霸大地主,穷棒子哥们儿翻了身;有吃有穿有房住,从今以后不受贫’,编了一套嗑儿,可合辙了,大伙儿唱。那时候贫下中农对共产党印象老深了,说这军队哪儿来的?天上掉下来的?向着农民。哎呀老高兴了,拥护!”
▲元宝村土改老人罗庆宝和妻子魏淑琴
电影中,赵玉林最终在与“七爷”――也就是韩六爷的国民党土匪弟弟的搏斗中,不幸中弹牺牲。不过这更像是小说和电影中用于升华主题的手法,现实中的“赵光腚”安然无恙,并且再也不会穷得衣不蔽体。
赵雪春:我太爷爷那时候是七口人,分了七亩地,我家要了五亩地,剩下二亩地换了一头牛,完了靠这头牛种地。头一年开春种,到秋收的时候大伙就看出利润了,最起码你家能吃饱肚子了,还能拿粮食去换点儿钱,能穿上衣服了,就是这种心情。
这种心情,除了丰收的喜悦,还有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工作队的感激。
赵雪春:就怕种完地,地主再给你搞破坏,所以大伙儿都去看地主去。最有意思的是晚上一家带个窝头,三四个人一伙,天天晚上轮班,在地主家门口一坐,就在那瞅着,看他出不出来,别祸祸谁家地。工作队走了之后还有队员留在这地方做工作,带领大伙儿种地,有的就落到这个地方。那会儿来的时候都很年轻啊,从那以后就在这儿娶妻生子干事业。我感觉那时候应该也很难,但坚持下来了,才有了“土改第一村”。
昔日“光腚屯”今日“亿元村”
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政治、经济上翻身的农民真心诚意拥护共产党,他们以支前、参军等方式积极投入到保卫胜利果实的斗争中。
回想七十多年前发生在元宝村的那场“暴风骤雨”,老支书张宝金这样评价土地改革对元宝村的现实意义:“比别的村基础好,特别是组织上,一召集,人心比较齐,觉悟比较高。所以我在这儿当书记,也得谢谢‘暴风骤雨’那时候打了一个好样子,土改搞得好,发展工作做得彻底,对共产党特别有感情。一提共产党的事儿,跟着党干、听党的话,没有错!一号召,什么事儿都积极地响应。”
张宝金年开始在元宝村当书记,也曾见过元宝村的“低谷”时期。那时候,元宝村种地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村里还有27万的外债。是改革开放,让元宝村焕发生机。小木农具加工厂、卫生筷子厂、建材厂、铅笔厂……除了科学种地,元宝村办起了一个又一个村办企业。最红火时,元宝村的铅笔年产量曾占全国四分之一,远销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年,元宝村产值达到一个亿,曾经的“光腚屯”成为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第一批“亿元村”。
赵雪春:那时候家里地种得很少了,假如不想种地了可以包给别人种,大家伙儿都上企业上班。像我那时候刚上班,一天10块钱,一个月块钱。那时候块钱得多值钱。当时我18岁,九几年,我上班头一个月开支,我们企业每人20个鸡蛋,再开一个月工资,那感觉!从生活上、物质上,就感觉不一样了。
元宝村七十多年来的生动变化,正是中国乡村发展的缩影。年起,受国际市场和国家森林停伐政策影响,“亚洲铅笔之乡”危机重重。元宝村又开始了新的产业升级。
村民何连英年回到元宝村,和丈夫一起帮着老人耕种家里的多亩水田,她种的“稻花香”大米亩产千余斤,收入大幅提升。
▲赵雪春在铅笔厂生产车间
村中的铅笔厂,如今依旧机器声轰鸣,工人们正熟练地将铅笔板、油漆、铅芯等生产铅笔的主要原料压入到机器内部,操作一整套设备只需要一个人。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工厂不同,如今的铅笔厂不靠量而靠质,原料更环保,设备也是国内最先进的。
赵雪春早已是一家铅笔厂的负责人,他的工厂和国内多家文具供应商签下了订单,销路不愁。他这样看待“土改第一村”和“土改”的缘分。
赵雪春:“土改”也是一种文化,它能带动农民的思想,就像一种动力,能把这种精神传播下去,最起码你敢跟地主抗争,跟天”抗争。没有“土改”,就没有元宝村的今天。
▲今日元宝村
在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经典电影、电视剧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共产党员形象借助影像的传播深入人心。他们与百年党史的光辉历程相照相应,也与真实的历史人物相伴相生。影像里的故事可歌可泣,银幕外的细节却可能鲜为人知。中国之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特别节目《影像中的党史》,带您透过这些永恒经典的艺术形象,从独特视角,触摸真实百年党史。
监制:高岩
编审:郭静刘黎黎
采访:韩雪莹冯志远迟嵩
制作:周天纵
新媒体:娜孜叶陈铭
顾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徐鹏堂
影片来源: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