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夫有干越之剑者(1),柙而藏之(2),不敢用也,宝之至也(3)。精神四达并流(4),无所不极(5),上际于天(6),下蟠于地(7),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8)。
纯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9)。野语有之曰(10):“众人重利,廉土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11)。”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
能体纯素(12),谓之真人。
(1)干、越:即干溪、越山,都是出名剑的地方。这里代指名剑。
(2)柙xiá:通“匣”。
(3)宝:珍贵。
(4)四达:通达四方。并:合并,一起。(5)极:至,到。
(6)际:到达,接近。
(7)蟠:遍及。
(8)育:培养、教导和训练。象:形状,样子。名:功业,名望。帝:天帝。
(9)精通:指身神凝合的妙契程度。天伦:天理。
(10)野语:乡野之语。即俗话。
(11)精:精神。
(12)体:体察。
所以说,纯净精粹而不混杂,静寂持守专一而不改变,恬淡而又无为,动则顺应自然规律而行,这就是养神的原则。
有吴越的人,把宝剑用匣子藏起来,不敢轻意使用,因为是最为珍贵的。
精神可以通达四方,没有什么地方不可到达,上达于天,下遍及大地,可以培养、教导、训练和转化万物,却见不到它的样子。它的功业、名望如同天帝。
纯粹素净的道,只要精神能够持守它,而不丧失,道与精神融合为一,精神与道这一完美精确的结合,合于自然之理。
俗语说:“众人看重私利,廉洁的人看重名声,贤人崇尚志向,圣人重视精神。”所以,素,就是说精神与道结合不是混杂,纯,道没有亏损精神。
能够体察纯和素,就可叫他为“真人”。
第三部分,一是提出“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的修养原则。
二是阐述了精神的作用。即“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
三是指出精神要与道相结合。只有做到精神与道完美精确的结合,才能成为“真人”。
本篇的主题思想是集中说明,修养要符合“天道”,不可有逆天而行的“刻意”行为。修养只有做到精神与道完美精确的结合,才能成为“真人”。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他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决定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道决定一切。
精神也是由道决定的。所以,修养只有做到与道完美精确的结合,才符合“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