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布力国家森林公园绚丽多彩
(3)
文/董立华
森林公园交通便利,国道通于山脚下,位于滨绥铁路线上的亚布力南站坐落在距森林公园大门米处。车站建筑新颖别致,设备齐全。游客在此休息候车大有宾至如归之感。十九世纪初修成的那条横贯欧亚大陆的中东铁路途经于此,并在此地设站,俄罗斯人赋予她一个十分好听的名字——亚布洛尼,如今叫常了便成了亚布力,这成了小镇唯一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有文物佐证可以把小镇历史上溯到北宋时期,文革期间森林公园山下的蚂蜒河畔,有两处出土了十几公斤重的北宋钱币(尚志市市志)。
一千年前的北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操着弯弓、大刀屡进中原掠夺金银财宝,但契丹人不知这些在北宋流通的铜钱到此地有何用,这里没有清明上河图那样的超市,没有市场,钱币自然不能流通。怎么办?埋入地下吧。这些当时看来无用的钱币如今却成了珍贵的历史文物。后来这些契丹人西迁去了西亚并在那里建了政权,时过境迁,如今早已融入了西亚各民族中,留下的契丹则融入了中华民族中。让我们从历史的陈迹中回到森林公园吧,亚布力森林公园周边森林中藏有无数珍宝,不用说人参、貂皮、乌拉草三宝,就是说当年的东北虎、鹿、熊,经常出没在田野、密林、村舍旁,还有那些数不尽的名贵中药材。多年前闯关东的先民们靠着肩挑手提、携儿带女来到这片神奇广袤的大森林里,靠着一双勤劳双手,依着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活的悠然自得。由此我自然想起了“桃花园里好耕田”的诗句。清晨站在森林公园高处望着山下轻云薄雾缭绕,似隐似现的林中别墅式的农舍,再望林间坡地上的绿油油庄稼与山下稻田地,将人们带到阡陌纵横、鸟语花香的境界中去。
这里民风纯朴,村民热情好客,傍晚当我们乘车即将离开时,在森林公园玩耍的村童远远地望着我们,并向我们招手,这时有两位老人微笑向我们走来,显得十分可亲,我们注意到老人那布满梯田的前额,透过耳边上的鬓发已经花白。当他们问道“从哪里来”时,感到十分欣慰。
从老者不变的乡音中让我们感到他们是中原人的后代。
文明春节
郑理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和对未来希望的寄托。春节的习俗也很多,但在当下,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习俗。
在以前,放鞭炮是非常受人们欢迎的,无论大人小孩,在春节期间,总是喜欢放鞭炮。这一习俗是根据一个传说演变而来,相传在古代,有一种怪兽叫“年”,它生性凶残,喜欢吃人,每当它出现的时候,都会伤人性命,糟蹋庄稼、牲畜。后来人们发现,“年”只在辞旧迎新之际出来,还惧怕红色和巨大的响声,于是,人们会在“年”出现的这一天贴红对联、红窗花、红福字,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把“年”吓走。从此,春节晚上,放鞭炮就成了一种习俗。
上作文课时,刘老师说过,鞭炮是具有不稳定性的,很容易伤到人,燃放鞭炮时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硫化氢、一氧化碳等,燃放鞭炮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还会产生噪音污染。在刘老师的小时候,家里很穷,只能买一挂鞭炮,为了让鞭炮声大一些,他们通常会把鞭炮拆开塞到空子弹壳里。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在塞鞭炮的时候,就把手指炸掉了。所以放弃放鞭炮,也是一种文明的过程。
除了放鞭炮外,还有一种习俗,我们应该放弃,那就是压岁钱。现在小孩赚压岁钱已经是一种非常不文明的现象了,孩子们有了攀比心,是赚钱的途径,给压岁钱由习俗变了味儿,是长辈们无法拒绝的强制要求。实际上,压岁钱,又名压祟钱,由长辈派发给晚辈,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妖怪,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等孩子们睡着后,就出来害人。被它摸过头的孩子,会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烧,等烧退了,聪明机灵的孩子就变成疯疯癫癫的傻子了。就有这么一家,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伤害,在年三十夜晚,夫妻俩和孩子做游戏,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反复拆开包上,一直玩到很晚,孩子睡觉了,夫妻俩就把玩过的红纸和八枚铜钱放到了孩子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看着孩子,生怕“祟”出来害人。半夜,“祟”还是来的,当它要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发出了一道光,“祟”逃跑了。夫妻俩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大家。大家也有样学样,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放到孩子的枕边,之后,“祟”就再也没来害人了。因此,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被称为“压岁钱”。
除此之外,过节期间亲朋好友相聚,推杯换盏必不可少,这就有了餐桌上的不文明,过度浪费粮食,过度饮酒……
其实在春节期间,孩子们的安全,也有文明和不文明。一次,我和我的表哥表弟们在二姥姥家堆雪人,我和表弟一组,两位表哥各一组,我和表弟把雪人堆好后,看到两位表哥也各自堆完了雪人,我们开始评比,各说各的好,其中一位表哥生气了,把我们的雪人给毁容了。我和表弟的报复心也很强,在晚上夜幕降临的时候,我和表弟偷偷摸摸地拿着工具,毁坏了表哥雪人的脑袋,还喊着:打倒表哥的雪人。第二天,表哥被我们的行为气哭了,看到表哥哭了,我们也很自责。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文明的堆雪人,不进行评比,就没有这些事儿了。
让我们过一个文明的春节吧!
我爱家乡雪都尚志摄影作品选
《东和夜色》孙殿贵/摄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