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郭某,女,63岁。年1月12日初诊。主诉:晚上不能入睡已1周,完全要靠地西泮(安定)才能入睡。不想长期服西药,要求中医治疗。刻诊:此人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有高血压、冠心病。现突出症状是失眠,心烦不安。饮食、二便均正常。中医辨证:痰火郁积,化火扰神。处方:*连温胆汤加减。*连10g竹茹15g枳实15g陈皮15g清半夏、法半夏各60g茯神30g生甘草10g生薏苡仁45g玄参15g首乌藤5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3剂。水煎服,每日2次。服法:晚饭前服1/3量,睡前1h服2/3量,睡前用热水洗脚,不得喝咖啡、饮茶及看情节曲折激烈之电视节目。对要求再三以叮咛。此点很重要,切莫轻视。——古道瘦马医案二诊1月15日,二诊:遵嘱服药后,当晚即不需服用地西泮而入睡6h。患者甚喜,说睡醒精神很好,不像服地西泮入睡后醒来时头晕脑涨。要求继续服药。此人舌尖红,苔白腻,脉浮滑,有点胸闷、心悸、咽干。效不更方,继续清热化痰、安神、去心火,兼护阴。处方如下:陈皮15g清半夏、法半夏各60g茯神30g生甘草10g竹茹15g枳实15g玄参15g*连10g生薏苡仁45g石斛30g首乌藤50g合欢皮30g连翘15g*精30g山楂15g五味子15g3剂。水煎服,每日2次,要求同前。三诊1月18日,三诊:服上药睡眠已安稳,仍胸闷、心悸,舌红,苔已不厚腻,脉弦滑,但搏指已不甚有力,饮食、二便正常。处方:上方加瓜蒌45g,薤白20g。3剂,水煎服。服完药后,失眠、胸闷、心悸消失,痊愈。古道瘦马按:此方为治失眠一验方,但又有伤阴之情出现,此案主要是治失眠。我临床上治失眠,均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入大剂量的半夏取效。从案中处方就可以看出,而且屡用屡效,大多数都能当晚入睡。用半夏治失眠并非是我的首创,但超量使用是我的体会。因为半夏毕竟属于辛温燥热之品,易伤阴,在用的过程中如出现伤阴的情况;可以不必减量易药,加入具有滋阴安神的药,如百合、*精、五味子之类即可。半夏治失眠古已有之,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帝内经》的半夏秫米汤。现列古人用半夏治疗失眠有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如治厥气客于脏腑,卫气不得入于阴而目不瞑,用秫米1升,半夏5合。
以千里流水8升,扬之万遍,澄取5升煮之,徐炊令竭为1升半。
去其滓,饮汁1小杯,每日3次。稍益,以知为度。
——方见《灵枢经·卷十》半夏汤。
后世习以上方治疗痰湿内阻、胃气失和所致的夜不得眠。
治大病愈后,虚烦不得眠,腹中疼痛,懊哝。
半夏(洗)3两,秫米1斗,茯苓4两。以千里流水1石,扬之万遍,澄取2斗半,合煮诸药得5升,分5服。
——方见《肘后备急方·卷二》
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以半夏配百部治疗失眠。
该书“卷三”载:
“半夏一名守田,一名水玉,能治夜不寐。姑苏张濂水,名康忠,常(尝)治董尚书浔阳不眠,用百部一两,半夏一两,董即得美睡,酬之百金。”
《冷庐医话·卷三》引《医经秘旨》云:
“余尝治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
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仍投补心等药而愈。
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
半夏治失眠的疗效与其用量有关。
《吴鞠通医案·卷四》载:
“秀氏,23岁。产后不寐,脉弦,呛咳。与《灵枢》半夏汤。
先用半夏一两不应,次服二两得熟寐,又减至一两仍不寐,又加至二两又得寐,于是竟用二两。
服七八帖后,以《外台秘要》茯苓饮收功。”
THEEND
本文
撰文:王幸福
编辑:张光
扫码